联文网 诗词鉴赏 细大不捐是褒义还是贬义、造句

细大不捐是褒义还是贬义、造句

细大不捐是褒义还是贬义

韩愈仕途坎坷,大起大落,而几次起落都是由于参与政治,关心时局,对朝政发表意见,最终遭受打击。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读书人的遭遇,对人才使用问题非常重视。《旧唐书·韩愈传》:“复为国子博士,愈自以才高,累被摈黜,作《进学解》以自嘲。执政览其文……以其有史才,改比部郎中,史馆修撰。”显然这是韩愈有感于自己的仕途遭遇,而抒发自己遭到贬斥不被重用发牢骚的一篇文章。所谓“自嘲”,就是自鸣心计和自我解嘲。

“进学解”,指解释增进学业和品德修养。作者指出增进业、行的方法在于“勤”与“思”,目的是“业精”“行成”。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,勉励他们在学业、德行方面取得进步,学生提出质问,他再进行解释,故名“进学解”。他在《进学解》中强调:“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。”对待学业不能贪多务得,细大不捐。

一、“细大不捐”为中性词,偏褒义。细:微,小;捐:舍弃。小的大的都不抛弃。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。常指收罗的东西多,毫无遗漏。也形容包罗一切,没有选择。
示例:戴升还问人家要门包,也有两吊的,也有一吊的,真正是~,积少成多,合算起来也着实不少。 ——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回

二、出处

唐代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记事者必提其要,纂言者必钩其玄, 贪多务得,细大不捐。。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。”

(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,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。广泛学习,务求有所收获,不论是无关紧要的,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;夜以继日地学习,常常终年劳累。)

三、语法

主谓式,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形容包罗一切。为中性词,但一般为褒义。

扩展资料:

细大不捐的近义词

一、不厌其详 [ bù yàn qí xiáng ]

不嫌详细。指越详细越好。

二、包罗万象 [ bāo luó wàn xiàng ]

内容丰富,应有尽有:这个博览会的展品真可说是~,美不胜收。

三、兼收并蓄 [ jiān shōu bìng xù ]

不管哪方面的(多指不管好坏、有用无用等)全都接收进来,保存下来:对待古代文化遗产,不能~,要批判地继承。

四、兼容并包 [ jiān róng bìng bāo ]

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。

五、俱收并蓄 [ jù shōu bìng xù ]

把各种不同的东西一同吸收进来,保存起来。

细大不捐 造句
细大不捐造句1、这家储蓄所,营业员对储户热情周到,细大不捐,所以每日门庭若市,生意兴隆。2、面对中考试卷的“前120分”,志在必得,细大不捐;“后30分”多多益善,失不足惜。3、国务院办公厅工作细大不捐,昼夜不分,马凯率领国办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。4、时人说他家是“细大不捐,门庭如市”“异常挥霍尚能积蓄巨款”。5、对此,监察机关直指庆亲王’细大不捐’,大钱不怕多,小钱不嫌少。

细大不捐什么意思?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?

中性,常为褒义发 音  xì dà bù juān解释  细:微,小;捐:舍弃。小的大的都不抛弃。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。常指收罗的东西多,毫无遗漏。出处  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记事者必提其要,篡言者必钩其玄, 贪多务得,细大不捐。”示例  戴升还问人家要门包,也有两吊的,也有一吊的,真正是~,积少成多,合算起来也着实不少。 ★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回用法  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形容包罗一切。

细大不捐的造句

细大不捐造句1、这家储蓄所,营业员对储户热情周到,细大不捐,所以每日门庭若市,生意兴隆。2、面对中考试卷的“前120分”,志在必得,细大不捐;“后30分”多多益善,失不足惜。3、国务院办公厅工作细大不捐,昼夜不分,马凯率领国办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。4、时人说他家是“细大不捐,门庭如市”“异常挥霍尚能积蓄巨款”。5、对此,监察机关直指庆亲王’细大不捐’,大钱不怕多,小钱不嫌少。6、所以,要促进我国的慈善捐赠,应该注意细大不捐,雅俗无论。7、此时的局势已经很紧张了,可以是锱铢必争,细大不捐,但逸风竟然还有心情去下闲棋,看到逸风将子随意的落在无关痛痒的地方。

用“细大不捐”造句。

〝细大不捐〞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:xì dà bù juān ,释义:细,微、小;捐,舍弃。意为小的大的都不抛弃,借以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。泛指收罗的东西多,毫无遗漏。亦形容包罗一切,没有选择。
”兴国与兴家一样,都需要艰苦奋斗,厉行节约,量入为出,细大不捐。

“精”可以理解为更好、更优,精益求精;“细”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,细针密缕,细大不捐。

他的诗“平淡”,往往在一些诗人不甚经意的地方发现诗意,捕捉诗题,题材不避琐屑,细大不捐,使诗歌凡近化、家常化。

对于研究来说,细大不捐,窄而深的论文,与厚而实的论著同所须要,人们也就盼望经营多年的多卷本《上海通史》和《上海通志》早日问世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