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文网 教育资料 蒲松龄简介及生平事迹详细

蒲松龄简介及生平事迹详细

蒲松龄简介及生平事迹详细

《聊斋志异》作者蒲松龄,是地地道道的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。他高祖也就是爷爷的爷爷是廪生,廪生是古时科举考试,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,明清两代由府、州、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;他的曾祖也就是他爷爷的父亲,是庠生,庠生也就是秀才,但是到了他祖父这代,就连秀才也没有考中了,所以家道开始衰落。

他的父亲也没有考中秀才,后来就干脆放弃科举做买卖了,但是也没有放弃学习,一边继续学习经史,由于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儿子,后来也不经商了,吃斋念佛信仰佛教,晚年家境就艰难了,但却连连得子了,蒲松龄就是他的嫡妻董氏生的第二子排行老四(他父亲蒲槃一共有一妻二妾)

由于家庭困难,请不起老师,他父亲就亲自教孩子学习,十几岁的时候家里给定了亲。托人定亲的时候曾有人为蒲家家庭困难为由加以阻挠,但岳父为人正直,就是看中了蒲家的书香门风,尤其钦佩亲家的人品,于是两年后正式迎娶妻子(期间为了躲避朝廷民间选女充实后宫得谣传,为过门的妻子一直住在蒲家)。书香门第的女儿嫁给穷秀才,穷秀才发奋图报也成为其创作《聊斋志异》的一个突出主题。

19岁那年,蒲松龄参加县府道考试,以三个第一名考中秀才,当时山东学道大诗人施瑞章称赞蒲松龄“空中闻异香,下笔如有神”“观书如月,运笔如风”,这是蒲松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到有司的赏识,使蒲松龄终生难忘。

后,蒲松龄为专心学习,离开家在村东找了个屋子日夜苦读。20岁与好友成立“郢中诗社”其成员都成为他终生好友其作品受屈原、李贺、庄子、司马迁影响交大,一方面有艺术家对美的追求,又热衷功名拜倒科举之下,这种纠结伴随他一生。

蒲松龄大儿子出生后,其大嫂因蒲松龄不事生产,给家庭造成负担而吵闹,最终导致分家,而其大嫂也成为日后他作品中悍妇的原型。

分家后,因生活所迫蒲松龄去宝应县为孙蕙做幕宾,那是他唯一一次离开山东,也因此了解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,对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阶层之间状况有了了解。

他游历江南,了解民俗,认识了歌伎顾青霞(后来成为孙蕙侍妾)这都成为他后来创作灵感的来源。

一年后,蒲回到家乡准备乡试,边做家庭教师,当时大约33岁,他教的是明代尚书的儿子毕际友,与王渔洋是姻亲(王渔洋是当时新贵、大诗人,故居在今山东淄博桓台)《聊斋志异》基本都是在毕家完成的。

51岁,他参加乡试再次失败,在夫人劝说下终止了无望的拼搏。58岁“聊斋”落成,当时叫“面壁居”因为房子太小,只能放一张床和两个凳子。在毕家坐馆期间写了很多关于为农民服务的通俗读物,反映了他对农业的重视,同农民在思想上的进一步接近。63岁,他在毕家接触到了一个会唱俚曲的瞎女,期间创作了不少俚曲,《聊斋俚曲》笔调偏于现实主义。71岁,结束了40年左右的教书生涯,像体育界的安慰奖一样,蒲松龄当上了“岁进士”。74岁,妻子刘孺人病逝,,给蒲松龄打击很大,孙儿们发觉他精力越来越不济,便请朱湘琳给他画像,这副画现悬挂于山东淄博淄川蒲松龄纪念馆里。又过了两年,1715年正月二十二,蒲松龄病逝。

蒲松龄的因其长期生活在农村,熟悉农村,特别擅长用民俗去组织故事情节,其记载的民俗资料堪称明清时代北方民俗百科全书,这同样引起了外国学者的高度兴趣。其在中国文言文小说史上的地位,如同白话小说《红楼梦》一样,崇高不二,无出其右。

—— 根据中华书局《聊斋志异一》前言 整理

蒲松龄,字留仙,一字剑臣,号柳泉居士,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。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的作者。除《聊斋志异》外,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、戏剧、俚曲以及有关农业、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,总近200万言。

1640年4月16日出生,适时淄川大灾。同年友人高珩已二十九岁,孙蕙已九岁,唐梦赉已十三岁,毕际有已十八岁,王渔洋已七岁,施润章已二十三岁。

1642年三岁,挚友张笃庆、李希梅出生。

1643年四岁,夫人刘孺人出生。

1647年八岁,谢迁反清起义,六月占领淄川,七月十一日兵败。

1648年九岁,六月淄川发大水,六龙桥及孝妇河两岸树木尽皆冲毁。

1651年十二岁,正月父亲蒲槃去世。

1652年十三岁,淄川受雹灾。

1655年十六岁,淄川受蝗灾。

1656年十七岁,淄川秋天蝗灾颗粒无收。

1657年十八岁,与刘孺人结婚

1658年十九岁,以县、府、道童子试第一名,补博士弟子员,受到山东学政施润章赏识,并受到淄川知县费祎祉器重。

1659年二十岁,与王鹿瞻、李希梅、张笃庆等成立郢中诗社。

1661年二十二岁,孙蕙成进士,毕际有升任南通州知州。

1662年二十三岁,长子蒲箬出生。

1663年二十四岁,毕际有罢官回乡。

1664年二十五岁,与外甥等人开始在李希梅家读书。

1668年二十九岁,六月十七日在临淄与表兄喝酒时,淄川地区发生大地震,连震数月。

1667年三十岁,孙蕙任宝应知县。

1670年三十一岁,秋天受孙蕙之聘南游宝应作知县幕宾。

1671年三十二岁,元宵节后与孙蕙游扬州,三月随孙蕙调往高邮,秋天结束幕宾生涯回到家乡。同年高珩升任行部右侍郎,与高珩书信来往。

1672年三十三岁,次子蒲篪出生,初次受聘到西铺毕际有家教书。

1673年三十四岁,王渔洋兄王士禄去世,写祭文祭之。

1675年三十六岁,为淄川城西三教堂村撰写《重修三圣祠碑文》,三子蒲笏出生。

1677年三十八岁,四子蒲筠出生。

1679年四十岁,《聊斋志异》初步结集完成,高珩为之作序,王渔洋逐篇阅读并批注。

1680年四十一岁,七夕与唐梦赉等在毕府绰然堂喝酒赋诗,同年母亲去世。

1682年四十三岁,淄川先旱灾又水灾,八月十五日唐梦赉为《聊斋志异》作序。

1683年四十四岁,补为廪膳生,开始有资格享受县府固定钱粮,同年写完《婚嫁全书》,同年长孙蒲立德出生。

1684年四十五岁,编成《帝京景物选略》,写完《省身语录》一书。

1687年四十八岁,参加乡试,因试卷越幅被作废。

1688年四十九岁,修蒲氏族谱,编续蒲氏三十二代谱系。

1689年五十岁,王渔洋为《聊斋志异》题诗一首:姑妄言之姑听之,豆棚瓜架雨如丝,料应厌作人间语,爱听秋坟鬼唱诗。蒲公和诗:志异书成共笑之,布袍萧索鬓如丝,十年颇得黄州意,冷雨寒灯夜话时。

1690年五十一岁,秋赴济南参加乡试,第二场突然患病不能参加。

1691年五十二岁,九月游济南。

1693年五十四岁,受山东布政使喻成龙邀请,淄川县令派使者陪伴至其幕中,诗文交流数天。毕际有去世。

1695年五十六岁,与张笃庆、李希梅等游济南。

1696年五十七岁,在济南朱子青家做客,同年写成《怀刑录》一书

1697年五十八岁,写成《小学节要》一书,编成《宋七律诗选》一书。十月高珩去世。

1698年五十九岁,唐梦赉去世,为其写祭文。

1699年六十岁,为章丘长申地庄“浆水庙”撰写《创修五圣祠碑记》。

1670年六十一岁,淄川县令赵锡仁筹建西关大桥,为其写募捐序。

1701年六十二岁,写《青云寺重修二殿记》碑文

1702年六十三岁,三月做客济南朱子青家。

1704年六十五岁,写成《日用俗字》一书。九月王渔洋罢官归乡。

1705年六十六岁,写成《农桑经》一书,

1706年六十七岁,上元节与兄弟子侄等登黉山并赋诗。

1707年六十八岁,苏州七月初三大雪,写成《聊斋志异》《夏雪》一篇。

1708年六十九岁,二月十五带领学生赴济南考试,写诗揭露试场现状。

1709年七十岁,二兄柏龄去世,选录《齐民要术》篇补缺自撰的家政书。

1710年七十一岁,成为岁贡生,并受邀参加淄川县令举办的乡饮酒礼,被公举为乡饮介宾。同年致书阻止王渔洋为贪官康利贞活动复职。

1711年七十二岁,五月十一日王渔洋去世,为其作挽诗四首,代毕盛距作祭王渔洋文,同年游青州。

1712年七十三岁,十一月二十七日淄川知县谭襄赠匾,匾额内容已失。

1713年七十四岁,要求县令发贡金,夏天盖一屋,取名磊轩,赵执信题写轩额,九月二十六日夫人刘孺人去世。同年朱湘鳞为先生画像,此像现存蒲松龄纪念馆。同年柳泉旁边建龙王庙,写碑文记之,碑现存蒲松龄故居。同年柳泉旁种柳树二十多棵。

1714年七十四岁,七月二十六日毕际有夫人王太君去世,受毕盛距之请写王太君墓志。

1715年七十五岁蒲公去世。

返回顶部